藥性】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應用】1.風熱感冒,頭昏頭痛。本品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解表之力較弱,偏于清利頭目、疏散頭面之邪。故風熱感冒而頭昏頭痛者,較為多用,常與薄荷、菊花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藥同用。若風邪上攻之偏頭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細辛等祛風止痛藥。
2.目赤腫痛。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常與菊花、蟬蛻、白蒺藜等祛風明目藥同用。本品藥性升發,清利頭目,與黃芪、人參、升麻、葛根等補氣升陽藥同用,還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耳鳴耳聾,如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
此外,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風濕痹痛,每與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用法用量】煎服,5~9g。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茨烯、蒎烯,并含蔓荊子黃素、脂肪油、生物堿和維生素A等。
2.藥理作用:蔓荊子有一定的鎮靜、止痛、退熱作用。蔓荊子黃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荊葉蒸餾提取物具有增進外周和內臟微循環的作用。
3.臨床研究:①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軋為粗末,入酒浸泡3~7天,兌涼開水適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良效(中醫雜志,2000,41(12):712)。②治療急性鼻竇炎,蔓荊子12g,蒼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葉15g,桔梗10g,隨證加減,趁熱熏鼻,溫后口服(中醫雜志,2000,41(12):713)。③用蔓荊子和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荊子10g,生石膏30g,細辛5g,煎湯漱口,熱含冷吐,不拘時數,治療牙周炎有效(中醫雜志,2000,41(12):713)。④單用蔓荊子為末,酒調外敷,治療初中期急性乳腺炎,別名】
蔓荊實,蔓青子,萬京子。
【來源】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
辛、苦,微寒。
【功效主治】
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主要成分】
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莰烯(Camphene)和蒎烯(Pinene),并含有微量生物堿和維生素A。果實中尚含紫花牡荊素(即蔓荊子黃素,Casticin)、B一谷甾醇、B一谷甾醇一3—0一葡萄糖苷、3,6,7一三甲基槲皮萬壽菊素、蔓荊子堿(Vitricin)、蔓荊呋喃、蒿亭、豆甾醇、木犀草素、3,4一二羥基苯甲酸等。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小鼠扭體實驗及熱板實驗證實,蔓荊子果實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能延長醋酸所致扭體反應潛伏期,減少扭體次數,提高熱板致痛小鼠的痛閾值。本品對神經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也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2.抗菌作用
實驗表明,100%蔓荊子煎劑對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有抑制作用,對肺炎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蔓荊子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
蔓荊子水煎液1:10濃度,對病毒ECHO,。株有對抗作用。
4.降壓作用
蔓荊予有明顯降壓作用。靜脈注射蔓荊子水煎液1g/kg、2g/kg、3g/kg、4g/kg,對血壓、心電圖均無影響。靜脈注射蔓荊子醇浸液1g/kg,貓血壓立即下降,120分鐘血壓由120mmHg下降至44mmHg,160分鐘下降至32mmHg,以后繼續下降而死亡。由十二指腸給蔓荊子醇浸液1g/kg,在120分鐘血壓下降52%,以后逐漸恢復,至3小時仍未恢復給藥前水平。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癥也有作用//致富.對心血管的作用蔓荊子或葉的揮發油蒸餾液,能加快高分子右旋糖酐性血瘀兔及大鼠的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環血管交點數,改善血流狀態。
6.抗炎作用
蔓荊子具有抗炎作用,其毛細管透過性實驗,以小鼠腹腔內色素滲出為指標,在腹腔注射300mg/kg、500mg/kg、1000mg/kg劑量下抑制腹腔內色素滲出率分別為13%、18%、16%。
7.抗癌作用
蔓荊子的乙醇提取物(含量12.7μg/mL)能較好地抑制大鼠Hepalclc系細胞的增生,對肝癌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其含有的c2、c3,雙鍵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抑制某些癌癥細胞的增殖。蔓荊子活性成分Vitexicarpin對K562等4種人癌細胞有較強的增殖抑制活性。處理后的K562細胞表現出典型的凋亡形態特征,出現了劑量依賴性增加的亞二倍體峰并呈現出典型的DNA梯形條帶;PARP和easpase一3被剪切,胞漿中細胞色素c增高,Bcl-2表達減少,Bax表達未見明顯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