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歸經:歸肝;胃;大腸
功效:退虛熱;消疳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考證:出自《唐本草》
科屬分類:玄參科
主治:陰虛骨蒸;潮熱盜汗;小兒疳疾;濕熱瀉;黃疸;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痔瘡腫毒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3600-4400m的高寒地區的巖石上及石堆中,或淺土層的向陽處。2.生于高山草地。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和胡黃連的根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出處:《中華本草》
現狀:瀕危種。因采挖成風,資源已面臨危境,急需保護。
藥理作用
保肝、利膽作用
自胡黃連中提得的胡黃連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證明其對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臟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對大鼠有利膽作用。
胡黃連-植物形態
對家兔有利膽作用。從胡黃連的乙醇提出物中分離得的混合物胡黃連甙(Kutkin),給大鼠口服3-50mg/kg,可以劑量依賴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膠等3種化學物質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變化,作用比水飛薊素好。胡黃連甙對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劑量依賴性的利膽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膽汁阻塞作用。
抗真菌
胡黃連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考夫曼-沃爾夫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
從胡黃連石油醚提取物中分離得的羅布麻寧對大鼠子宮有收縮作用,對蛙心有抑制作用。胡黃連分別用冷(4℃)和熱(回流)去離子水提取,兩種提取物凍干后再用甲醇提取。這兩份提取物中能溶于甲醇的部分,對經典補體激活途徑的補體活性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于甲醇的部分則對經典補體激活途徑和旁路補體激活途徑的補體活性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炮制方法
揀去雜質,用清水淘凈,撈起潤透,切片曬干。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西藏胡黃連 根莖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2-14mm。表面灰棕以至暗棕色,有突起的芽痕及圓形根痕或細根殘基,較粗者具緊密橫皺紋,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面淡棕色或暗棕色,有4-10個白色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以條粗、質脆、苦味濃者為佳。
。2)胡黃連 根莖圓柱形,平直或彎曲,多不分枝,市售品多為小段,長2-9cm,直徑3-8mm。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光澤,粗糙,具縱皺及橫環紋,栓皮脫落處呈褐色;上端有殘留的葉跡,密集呈鱗片狀,暗紅棕色,或脫落后呈半圓狀的節痕。根痕圓點狀,近節處較多。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斷面可見維管束小點4-7個,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而持久。 以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味苦者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