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別名黃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 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材,是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降壓、鎮靜、止血、消腫護肝、利膽、等功效,在中醫臨床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癥狀。
梔子的用處:
1、利膽退黃:
梔子水提液和藏紅花素、藏紅花酸家兔注射對膽汁分泌有明顯的增加功效 對人膽囊有明顯的收縮功能 明顯減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膽紅素 可促進血液中膽紅素迅速排泄。
2、促進胰腺分泌:
促進胰腺分泌并有顯著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膽流量。
3、解熱和對微生物的功效
梔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都具有解熱功效,以生梔子的解熱功效較強,熊果酸為梔子降溫鎮靜的有效成分之一 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顯降低,故炒梔子的解熱作用明顯減弱,焦梔子則沒有。 梔子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梔子的功效:
1涼血解毒:用于血熱分毒證a.血熱妄行,衄血,尿血 吐血。b.熱毒瘡瘍,屬實熱 咽腫目赤的。
2瀉火除煩:適用于熱擾心神 a.外感熱病,邪郁上焦,心胸煩悶不眠。b.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甚至譫語
3清利濕熱:針對于肝膽及下焦濕熱證 a.心煩易怒,脅痛口苦肝 經濕熱郁火。b.熱淋澀痛 濕熱黃疸及濕熱下注
〖主 治〗 清熱利尿,瀉火除煩,涼血解毒。對花疸尿赤、血淋澀痛、熱病心煩、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目杰腫痛、扭傷。
藥材介紹
梔子-原植物形狀
梔子出自《本草圖經》:梔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 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說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人深紅,九月采實暴干。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挑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為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尸梔子,不堪入藥用。梔子-原植物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別名:木丹、鮮支、卮子、 支子、越桃、山梔子、枝子、小卮子、黃雞子、 黃荑子、黃梔子、黃梔、山黃梔、山梔
歸經:心經;肝經;肺經;胃經;三焦經
科屬分類:茜草科
功效分類:清熱瀉火藥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摻或調敷。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
生態環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采收和儲藏:于10月中、下旬,當果皮由綠色轉為黃綠色時采收,除去果柄雜物,置蒸籠內微蒸或放入明礬水中微煮,取出曬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將果實曬干或烘干。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炮制方法
1.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2.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3.山梔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4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 放涼
5.炒梔子:取碾碎的梔 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6.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信息來源于【亳州藥材吧】
|